从阅读中获取高考作文灵感和素材
高考是一座独木桥,别人能过,咱们也一定能过。 把它当作一次挑战,当作人生必经的第一道门坎。勇敢地面对它,打败它,在它面前显示自 己的力量。
1.所谓高考作文,它是考一个考生的综合能力, 即知识的储备量,应用汉语词汇的丰富量,驾驭主题的深度,其实很简单,把话说得有条理, 有张力就行了。
2.把历届的高考作文翻出来,浏览一遍,十分必 要,因为出题的老师,基本上就是这些人,他们命题时今年大体会延续去年的思路。
3.不要迷信这所谓的作文题,尤其不要迷信这出 题的老人,把它和他们当作你的假想对手,要用答题证明你比他们更强大。
4.老师们一般都是些固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 认死理的人。他为你设置了一个模式,牵着你的鼻子,让你顺着他的思路走。所以,高考作 文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游戏。没有法子,你只能顺着他的思路走,没有把握的创新,不要 走。
5.作文一般分两种,记叙文和论说文。
6.记叙文一般为你提供一个小故事,让你把文字 扩充成一篇六百到八百字的文章,或者提供一篇两千字的大文章,让你把它缩写。
7.记叙文要简洁,准确,言之有物,如果能做到 文字斑斓,用一些好的词汇,最好,因为老师的阅卷,一般在五十秒。你作文中跳出来的名 言名句,会给他留下印象,这样分给得高一些。如果你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比说“我站 在海之南”,比如“我的做医生的父亲”等等,这样更好,因为它具有了独特性。
8.论说文一般给你一个主论,或一段典故,或一 则寓言,或一段生活中有寓言的事情,让你以这个为出发点,为跳板,展开你的鸿篇大论。
9.这里有一个窍言,面对这样的题目,你先回忆 一下,自己接触过、阅读过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如果有,能找到,那你就交好运 了,既能写得深刻,又不怕跑题。
10.如果没有找到,那就硬着头皮多写,阅卷老 师是些死脑筋的人,他们阅卷时,看你的思考的深度到了哪个层次,所以你多写一点,他在 你的话中,找到了他需要的话,会很高兴。
11.文采尽量斑斓一些,用一些你有把握的字汇 (过去用过),哪个字不会写,就按意思相近的字,因为错别字也扣分。
12.每年的高考作文,最省力、最有把握的办法, 还是面对这个题目,找出你曾经阅读过的某一篇,作为范本和参考,历届的作文第一名,其 实并不是他们的创造,而是模仿的产物。
13.祝你成功,祝你微笑着走入考场,然后面对 世界说,现在,我已经准备好了,让我们作战一场吧!
【阅读】
阅读,愉快是基本标准
周国平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 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 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 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 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 明作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 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 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 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 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 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 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 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 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田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 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力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失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 称作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作品。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 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 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 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 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 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 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仿作】
勇担责任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对于古之圣贤而言,自身的责任非常重要的,甚至高于生 命。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责任一样不能推脱,要勇于承担责任。
生活中,即使某个人对所负责的事情认真对待,也难免会有 意外的发生。意外难以避免,但责任要勇于面对和承担。
“发生这样的事情,带领大家努力善后,这是我的责任所在。” 日本铁路社长中岛尚俊在5.27 脱轨火灾事故后深表自己的立场和承担错误。有人说,中岛完 全可以引咎辞职故而将这烂摊子甩出去,待舆论的压力过后再重新上任。相反,中岛将事故 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扛,面对政府与国民的压力毫不退缩,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就是“这是 我的责任。”听到中岛的真心话,国名愿意相信他会将事故处理好,也愿意给予他一个将功 补过的机会,但最终他仍疑为“以死谢罪”。中岛面对责任展露出的胸襟和胆魄,让人如何 能不尊重、谅解他?可见,承担责任,是良心的体现,是获得尊重与谅解的基础。
或许中岛的死对于责任的诠释太过沉重了,但中国政府对于 责任的诠释是否太轻了呢?
温州动车事故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不是我们善忘,而是因 为如今的中国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事情让我们心寒:红十字会将神圣不可侵犯的救人义务 化为赚钱的利剑、中国政府发明“临时工说法”来作为自己责任的托词、青海“老大”聂磊 落网引出官黑勾结„„
这些不负责任的事件带来的结果也值得令人反思:红十字会 陷入信任危机、“临时工”成为网络戏语、老百姓不再相信“打黑行动”„„由此看来,公 平正义这杆天秤能否继续保持平衡令人充满担忧。我不由感慨:不敢于承担责任,是埋没自 己的良心,是在构筑“误解与埋怨”的鸿沟。
于是,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我们都要勇敢承担起自身的责 任,不推脱,不逃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当面对自己造成的错误与过失时更要勇于面对敢 于担当。就如李水林、李东林这对信义兄弟那样,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压力, 都要坚持把应该做的事情办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我们回到人性的 本初,重新出发,怀着一颗纯善之心,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阅读】
大学的骨气
中国的大学似乎特别在乎自己的物质设施。然而,一所优秀 的大学光有良好的物质设施是不够的,还得有丰富的精神设施。大学的精神设施包括很多东 西,比如优良的教风、良好的学风、作为学术殿堂的骨气。在我看来,大学的骨气是其精神 设施中最重要的。
大学的骨气,就是大学的精神尊严,也就是大学必须以自己 愿意采取的姿势面向社会,不能为外在因素所左右。在这一点,耶鲁大学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报载:耶鲁大学计划耗资6 亿美元建筑两所寄宿学院。按学院筹款的惯例,一般会有去物色 一位亿万富翁校友,告诉这位慷慨大方的大款校友只要花一笔3000 万美元的“小小代价”, 就可以建一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大楼。然而,耶鲁没有这样做。该大学最高决策层已经表 示:他们不会向任何健在的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即使捐献人对项目全额资助,耶鲁 大学也不会这样做。
耶鲁的选择无法不让人动容!其实,耶鲁真正在乎的不是一 个学院的名字,而是大学作为教育和学术机关的骨气。
大学的骨气,对它的精神挺立非常重要。大学有骨气,培养 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尊严、人格,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对坑蒙拐骗、投机取巧之类的事情, 就会保持必要的警惕。在乎尊严的人多了,社会风气会变得纯净。一所大学不要自尊,它培 养的学生也会缺少钙质,走出校门,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风气裹挟,干出种种为人不齿的 事情。
骨气有种种,一个优秀的大学首先要做到在权势面前不折腰。 大学需要政府各种支持,小到周边环境的整治、基本秩序的维护,大到征地拆迁、资源整合、 修道架桥等等。但大学争取支持,应该依法依规,不应该以损伤尊严的方式去搞什么“公关”, 更不能在平时进行所谓“感情投资”,对官员的各种谋私之举大开绿灯。
大学是一个“烧钱”的地方,建房子要钱,设实验室要钱, 开展科学研究要钱,买图书要钱,经费越充足,大学越有可能办出水平。于是弄钱便成为大 学校长的中心工作。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筹资的大突破,心情可以理解,但大学筹 资时,应该像耶鲁一样做到伤害自尊的钱不要,也就是要保证在金钱面前不迷航。
大学的竞争是物质条件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以骨气为 代表的内在精神的竞争!
【仿作】
欲望“抢”去原规则
当物质远不足以满足人的需求时,人们的欲望会显得更大, 渐渐地,人们会变得浮躁,甚至失去理智,并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抢”。这样,原本“公 平”的规则渐渐地消去,而“抢”似乎就成为了一种新的中国式规则。
传闻日本核事故将对盐产生影响,人们便开始疯狂的“抢” 盐。同样的是,当iphone4s 推出后,国人更是为之痴迷,一轮“抢”的热潮又被掀起,如此 种种,不胜枚举。“抢”也就成为了一种欲望主导心灵并逐渐形成的大众行为。渐渐地,也 就成就了新的规则。但凡好东西出现,必有一番大抢镜头上演。
“抢”的热潮往往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新的物质或稀缺的 资源引起了人们向往的欲望。于是,他们为此有序的获取,当其中一人忍不住心中那庞大的 占有欲而“抢”先了一把,原本已发热的人就是紧跟而上,由此一连贯的“抢”便如化学反 应遇上催化剂般越发强烈。于是,“抢”的“正常”心理也就形成了!
然而,我认为“抢”这一现象不仅是因为物质需求诱发 了人类的贪婪,更重要的是国人的身心修养和道德素质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有句俗话说得好: “没有不爱漂亮女人的男人,但却有能自律的男人!”面对欲望,有好的身心素质的人,往 往能自律,不会失去自己的理智;而往往定力差的人却占据了多数,“抢”便像“新产品” 一 样 成 为 了 人 们 追 捧 的 “ 新 规 则 ” 。
“抢”的规则一旦形成,便会向那连锁的核聚裂变,只会越 演越烈。只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当然,如果需求能够满足的话,问题也会一点点的解决,但 往往这点很难做到。所以我们从精神层面去解决,让精神引领行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就 离不开政府对文艺演出的鼓励与支持,也就离不开一本好书的熏陶。让人们的精神饱满,才 能学会“克己”。
同时,建立信仰也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大众心理的 形成,除了自身知识与素养的缺失,还因为人们长期缺少精神的依托——信仰。当今的中国 也许正是没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样可能加大人们对物质上幸福的渴望, 抢也便是常见的事了。所以我就觉得政府必须建立起一种信仰去引导国人精神,从而影响国 人的行为。毕竟,没有信仰的国家是可怕的。
欲望抢去的规则,还需要自身的修养与信仰来抢回。
孔 孟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 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 配合。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 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 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 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③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 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 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 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 一生学习,到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 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 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 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 意。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 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 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 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⑥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 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 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 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革命性”, 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 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事的。
⑦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 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生性为 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
(文章前部分从“是什么”的角度分析了孔子和孟子思想主 张的不同点,后部分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导致二者思想主张不同的原因。)
【阅读】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 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 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 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 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 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 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 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 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 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 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 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 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 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 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 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 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 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 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 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 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 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 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 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 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 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 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 nbsp; &nbs p; &n bsp;   ; &nb sp;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
文章前部分从“是什么”的角度分析了人生“最苦和最乐” 的事情分别是什么,后部分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导致人最苦和最乐的原因。
【阅读】
静水流深
赵万里
以往的岁月里,我曾经向好几位书法大师求过墨宝。每次, 当宣纸铺开,笔墨调匀,大师问我要什么字时,我总是说,我喜欢“静水流深”的意味。
每当这时,大师们总会歇下竹管,良久不语。这份静默,让 我隐约感到了一种深度。然而,不知为什么,每次大师们留下的,都不是“静水流深”这四 个字。我多少有些遗憾,却没有深想。
直到前不久,我向一位同龄朋友再次讨求这四个字时,他才 坦诚地说:我不敢写这四个字。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朋友说,但 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一般说来,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悟性,才敢 写多深奥的字。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 什么呢?一时难以琢磨透彻,又怎么能轻易落笔呢?
落拓不羁的那些年,生命渴望被一句格言警醒,渴望一句真 正从我的血脉心魂里流淌出的叮嘱,于是我开始寻找。那一年,我从海上漂泊归来,经了一 夜的水路,清晨走上甲板,不禁蓦然一惊:那是怎样阔大无边的静啊,全然不见了想象中的 惊涛狂澜„„
静,让水焕发出了生命原初的博大与深邈,静,让我感受到 家乡大平原那安详坦荡的呼吸„„
静水流深。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深刻地感知到了什么是生命 中的际遇与契合,我心底的泉眼涌出了这一句生命禅。朋友不禁也被我的“凡人格言”所触 动:是啊,而且“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宁静,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张狂,排列在 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即便有大家风范,遇上这样的字也不敢轻易挥毫。 有道是:一枝竹管安天下,锦绣心机卷里藏啊!
我感动于朋友的会心。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段独白:„„左手研墨,右手卷一册 汉简来读。读至心通了,墨浓了,蘸好了笔,这时面对着那张白纸的感觉,真像是要去茫茫 宇宙中投胎。
这日子该多么有滋味!
我又想起一位诗友从黄河边归来时说过的话:我们的母亲河 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在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然而,连 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 深„„
我还想起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 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 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那阔大无边 的静啊„„
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 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啊„„
【仿作】
静水流深
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一。
我所钟爱的沉默内里不是单一枯燥与乏味,它沉静,温婉, 不疾不徐,譬如大海深处的阒静,譬如花开一生的无声,又譬如绵延千里山峦的缄默。
无一不宏大,却又被静谧的深沉妥帖地层层包裹。
我对于童年的印象是浸淫在厚重古朴的浓墨香气中的,爷爷 退休之后仍端坐在画桌前挥弄丹青,几乎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容不得有丝毫的间歇,除了他 教了十几年的花鸟画,爷爷尤爱在软毛毡上铺上薄薄一小裁的撒金熟宣,用极娟秀的簪花小 楷誊写俏丽明快的诗句,又或是换了生
宣挥毫狂草,从来都是凝神合一。
“爷爷,能不能帮我写几个字?”我将脑袋凑过去,爷爷刚 将一管狼毫架在笔洗上,手上还沾着稠乎乎的墨汁,听闻我向他讨要墨宝,突然就来了兴致, “你要哪几个字?倒是说说看,小时候教你书法你就是定不下心来。”爷爷铺开宣纸,笔墨 调匀。“静水流深,我喜欢这个。”在我脱口而出的瞬间,爷爷却是歇下竹管,用一种无可 奈何的眼神慈爱地望着我,良久不语。这份静默,让我隐约感受到了一种深度。“到底还是 小孩子。”爷爷语气温软又夹着一丝微妙意味,“但凡是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 的敬畏,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悟性,才敢写多深奥的字。”他微微停顿了一下,“而静水 流深,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有一丝涌动,却又琢磨不透,怎能轻易就落笔了?” 我一时愣怔,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忽然就想起几年前的海边旅行,导游特意挑了午夜时分拉上 一车子睡眼朦胧的游客去到海边,我被腥咸的海水气味逼迫着睁了眼,却是蓦然一惊,全然 不见想象中的惊涛狂澜,那是阔大无边的静,藏匿在最深的子夜中,水焕发出生命原始的博 大深邃与浩淼,自然悠然着,最坦荡地呼吸,也就是在那一刻,“静水深流”四个字恰到好 处地浮上心头契合无法抒发的胸臆。
《大宝积经》中述说释迦涅槃前,只是手拈金色波罗蜜花淡 然微笑。我所钟爱的沉默在佛祖的拈花一笑中绽出最美的潋滟光华,哪怕最至妙的玄理,无 论是未参透还是已然透彻于心胸,无论内里暗流汹涌,万千丘壑,面上却是始终如一的古井 无波,因为再精巧的语言也只不过是智慧瞬时淋漓的表达,真正的智者却是沉默着不断充实 自己的内在,厚积薄发。
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 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惟愿静水流深,真水无香。
【阅读】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 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枒因为负 重而深深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 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 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 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 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 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 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 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 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 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 灰色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 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 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一例:母亲送 儿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 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 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 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 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 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 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 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 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