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选材宜贴切鲜活 忌苍白游离

  《考试说明》对材料的要求在基础等级里规定为“内容充实”,在发展等级里规定为“丰富”,  且细化为“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  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  突出;写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典型。“论据充实”是指写作议论文,在确立了富有新意的正  确观点之后,还要选用真实、典型、新鲜的论据来证明。但是在我们的高考作文中,选材方  面经常出现陈旧苍白的毛病,缺乏厚重感。记叙一件事,往往有骨架没血肉,干巴巴的。议  论一个道理,则观点加例子加结论,缺分析少论证;要么例子陈旧,“心灵的选择”写陶渊  明,“诗意的生活”写陶渊明,“踮起脚尖”又抬出陶渊明;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  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这种文章别看字数不少,其实大都是“水分”。  材料既没有密度,论述也就难有力度了。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素材的高下决定了作文质量的  优劣。很多同学在考场写作时总感到无从下笔,即使搜肠刮肚拼凑出一些文字,却也是老生  常谈,毫无新意,甚至游离于主题之外,极不贴切,其主要原因就是写作材料的匮乏和陈旧。  

   吸分方案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首先我们要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平时要仔细观  察周围发生的事,并用心去体验,有意识地记录下来。要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  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  说”“今日说法”“我们”等精品电视节目,积累起较多的鲜活素材。只有长期把自己平时  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点点滴滴的材料储存到自己的作文“仓库”里,到写作的  时候,才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其次要注意扩大视野,多阅读书籍报刊,获取更多无法  亲身接触的材料。通过精心阅读,考生的材料多了,便不会无话可说,而是能挥笔成文。

    

       不少考生写作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写了涂,涂  了又写,这就是语言贫乏的表现。其原因是考生的词汇不丰富,写到中途某个字不会写或者  不能选择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写作就会“卡壳”,当然也就写不出像样的  好作文了。

   吸分方案

       积累语言的多少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高低。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考生要有意  识地积累语言,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都  要记下来。如《长沙晚报》上有一篇散文写用开水泡茶:“一芽新叶轻扬”,“芽”字用作  量词就非常的形象、生动。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  的,就要动笔积累。近些年来,我们社会生活中有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  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许多新词语虽未被词典所记录,但已  为公众所认可。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也可使文章更富有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  耳目一新之感。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我们一定要挤时间多读一些高品位的报刊,如《读者》  《格言》《语文报》《文萃》等;多读一些名家短篇美文集,如余秋雨、林清玄、周国平、毕  淑敏等作家的作品集。这类作品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既可以荡涤心灵,陶冶情操,又可以  丰富语言积淀,提高作文水平。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  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锦心绣口,写出满分佳作。

    

       高考作文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即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反映出不同  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透露出一种文化的气  息,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而目前众多的应试作文中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    文化底蕴。

   吸分方案

       要勤于动笔,随手记下有启迪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思考,要不时咀嚼经过时间洗礼的  名家名句,以提升自己的思想修炼及文化底气。博采百家,鸟瞰诸多领域,参与文化活动,  交流文化感悟,提高审美情趣,使自己的美好情怀、深厚修养能够发自内心在试卷上率真地  有品位地自然流淌。

       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考生应该抢占以下八个文化制高点:  1.课本名篇;2.读本精华;3.名人传记;4.感人故事;5.文化散文;6.鲜活时文;7.名言名  句;8.睿智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