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一轮复习提升作文写作能力系列之四

  2015 届一轮复习提升作文写作能力系列之四

   (3)假设分析法:

   《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话:“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  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  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  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这段是从危害的角度来进行假设分析的。关联词语是:如果„„那么„„,  其他句式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

   (4)对比分析法:

   《想和做》:“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  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  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  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此段是从意义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正反分析的。正面用的是因果分析,反面  用的是假设分析。由此可见,一段分析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  深入,富有思辩性,令人信服!

   4、充分性原则

   (1)正反例结合

   A.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  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  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B.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雨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  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  朝”„„

   (2)不同时空事例组合

   文中常用“纵贯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等字句。也可用现实生活中日常现  象作为论据来写以强化论证效果。例:

   诚信是买东西忘记带钱时,老板仍将货物塞在你手中送你出门时的轻轻一笑。  诚信是在一连串失败后,朋友们主动伸出的那一双双温热的手。诚信是为徘徊在路边的陌生  人指路后,看到他脸上的粲然一笑。诚信可以是从前百年老店里赊帐的帐单,也可以是今天  人们手中的信用卡。

   (3)详略事例组合

   二、善于剪裁论据

   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我们用得比较多的事实论据,又能从不  同角度证明不同论点,所以使用时是需要剪裁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议论文事实论据的  剪裁方法。

   (一)了解同一材料可以多角度立论

   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  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  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1、关心国  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  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并请学生阅读例文。

   (二)明确剪裁原则

   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突出这  个点而其它则都省略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点而省略其它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  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三)探讨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从鲁庄公的角度确定一个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请看例文: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例文: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  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  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  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  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

   再看例文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例文: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  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  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  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  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  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是因。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扩充来  突出这个吻合点的。

   再看例文三:位卑末敢忘忧国。

   例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  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  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  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  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通过合理的对  比来扩充内容突出吻合点。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  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那么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又有什么  方法呢?

   明确: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四)实例训练

   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就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和巩固这个方法,

   练习之一:修改病例。

   题目:《谈“伯乐”精神》

   论点: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

   材料: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  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  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  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  享誉中外的画家。

   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一匹千里马,无缘驰  骋疆场建功立业,一个人才被无端埋设,能不令人惋惜吗?所以当代领导者应该学做伯乐争  做伯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发现人才多举荐人才。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  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  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  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只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明确:

   病因:照抄材料,没有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剪裁。

   处方:找准徐悲鸿发现人才这个吻合点,进行扩充,对无关内容要略述概述  

   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  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  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  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只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找到了建功立业大好时机。  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练习之二:用孔乙己的故事作材料论证“坚持未必胜利”的观点。

   展示例文:

   坚持未必胜利

   君不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青灯黄卷,寒窗苦读,口疮舌茧,兀兀穷年,每  日诵习“之乎者也”,沥尽心血地坚持科举考试,然而科举考试并没有垂青于他,“结果半    个秀才也没有捞着”,穷困潦倒,“断腿”而死,他失败了,败得很惨!真是“科场末捷身  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个中原因,不难明白:人生目标错误,即便坚持到海枯石烂,也  必然胜利无望。

   练习之三:请以《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论据写一篇议论文。  

   观点:说也要讲究方法。

   要求:运用议论文事实论据剪裁方法对材料进行剪裁。字数800 左右。

    练 习 之 四 : 瑞 典 女 足 是 “ 业 余  队”     只为荣誉没有奖金

   据新华社电:主要由业余选手组成的瑞典队负于德国队,获得第四届女足世  界杯亚军。不过,即使瑞典队夺得冠军,她们也不会拿到分文奖金,她们为国家队踢球“只  为荣誉”。

   瑞典队除了10 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都是业余足球选手。她们有各自不同的  谋生职业,足球只是她们共同的爱好。5 号本特森是包裹邮递员,她每天下班之后才能参加  国家队的训练,6 号队长莫斯特罗姆是学历最高的队员,这位金融学硕士是瑞典一家银行的  分析师。

   近日,本特森告诉记者:“瑞典足协只是把我们组织在一起来比赛,没钱给  我们发奖金。我很喜欢踢球,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18 号队员弗里达告诉记者,她们全家都喜欢足球,她从4 岁开始跟父母学踢  球,已经有超过20 年的球龄。整个瑞典队只有永贝里靠足球吃饭,她每月可以从足协那里领  取大约500 美元的津贴。

   (1)爱好(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范例:一只获得世界杯亚军的队伍,球员居然都是业余的,第四届女子世界  杯瑞典队勇夺银牌,战果骄人,但其队中除10 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是业余球员,各有职业,  如五号本森特是包裹邮递员,6 号队长则是一家银行的分析师,她们只能在下班之后参与国  家队的训练,但她们共同一点就是“足球是他们的至爱“,是兴趣将她们聚集在绿茵场上,  并以业余队的身份勇夺亚军,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分析:本论点应强调——(1)业余,(2)困难,(3)巨大成功

   强调了(1)(2)才说明(3)的巨大意义,才说明兴趣之力量

   (2) 荣誉

   一只夺取了世界杯亚军的队伍,队员们竟然没有分文经济上的收益,勇夺本  届女足世界杯亚瑞典女足,除10 号永贝里可以从足协每月领取区区500 美元,其他队员分文  全无,那么她们图个啥?太傻了吧!还是5 号球员本森特一语道破天机:为国家队踢球只为  荣誉,荣誉高于一切。

   练习之五:(根据不同观点来处理下面一则材料)

   贝利从小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就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练习,有  一天,一个足球教练发现他很有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后来又对贝利进行专业训练,经  过努力,贝利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1)逆境出人才

   一提起贝利无人不知,可有谁知道鼎鼎有名的贝利小时候家境贫寒,竟然买  不起他心爱的足球,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来当成足球来进行练习,对球王贝利来  说,逆境不但没有消蚀其斗志,反而成为激励他奋斗的动力,看来,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和动  力,逆境就是人才成长之摇篮。

   (2)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球王贝利从小家境贫寒,尽管他爱足球,但连心爱的足球都买不起,只能用  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来代替,后来,多亏一位教练无意中发现了小球王的天分,送给  他足球,指点他,最终对他进行专门培训,终于将他造就成一代球王,世有伯乐,而后有千  里马,假如不是有了教练这个伯乐,也许贝利这匹千里马,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新材料作文偏题走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  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在  此基础上立意写作。新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写作,较之以往的材料作文降低了写作难度,但  观点又要从材料中得出,较之话题作文又会出现较多的偏题走题的情况。

   一、多则材料作文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  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  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如:

   文题一: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  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  空气是那么清新,洒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  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  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  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二: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过:“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  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  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

   文题一中的第一则材料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  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  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更深一层,是对这一现象  的原因的排它式地暗示;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由  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并且,这里的“笑容”  专指微笑,折射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对自己封闭和对他人冷漠的心态。

   在文题二中,马玉祥与拿破仑的话其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观点时,关  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  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两者有无相通的地方?相通的地方又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  都想通了,那么提炼出的观点也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失误回放】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种情况往往是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只是就某则材料或材料中的某个点展  开论述,而忽视了各材料间的联系,缺少对于多则材料的整体把握。例如,上文第一题有学  生脱离了“微笑”的具体语境,忽略了这种微笑是在公共场合的微笑而非职业微笑,是在优  美环境里缺失的微笑而非在其它情境下缺失的微笑,因此,没有深入挖掘出造成这一现象的  原因,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人们的何种心态。

   (2)目光短浅,浅尝辄止

   这种情况往往是只看到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意识  到材料间潜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例如,上文第二题有学生或仅扣住“想做一个好兵”  来谈“人生的正确定位”,或仅扣住“想当元帅”来谈“勇于争先,实现人生价值”,却没  有想到两则材料的相通之处——自我定位,自我价值的认知。

   【应对措施】

   多则材料作文概括的讲,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互补关系,即对同一问题作相  同层面的描绘、阐述。一类是矛盾对立关系,即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反的事例。审题时,  不能只取一则材料而置另一则材料于不顾,要逐则分析,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内在联系点,依此  立意。这样的审题立意才会全面、深刻、辩证。

    

   二、单则材料作文

   1.寓言故事类

   提供一则寓言或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联系  实际,展开议论。这类材料作文乍一看给考生提供的发挥余地很大,实际上审题立意的难度  较大,一旦审题出了问题则会全盘皆输。如:

   天太冷,小鸟被冻僵了,于是它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  一堆牛粪在小鸟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好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快活  地躺着,不久开始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猫听到歌声,便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歌声,猫很  快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

   请认真阅读上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  体不限,题目自拟。

   【点拨】

   这是一则寓言类的材料。寓言故事中的三个主体非常明晰:小鸟,牛,猫。  三者各自的情节故事是这样的:

   小鸟——被冻僵了,因一堆牛粪而复苏;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唱  起歌来,被猫发现并吃掉。

   牛——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身上,使之复苏。

   猫——循着歌声,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

   从牛和猫的角度不是太好立意,可从小鸟的角度立意。小鸟被冻僵了,因一  堆牛粪而复苏,据此可立意:并不是每一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甚至可以联  系现实引申“辱骂与打击有时也是一种爱护”。

   小鸟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唱起歌来,被猫发现并吃掉,据此可立  意:不可缺乏忧患意识,一得意便忘形。

   【失误回放】

   (1)舍本逐末,误解寓意

   没有立足于对关键语句、重要细节的品味,而是抓住次要信息,据此立意,  偏离了材料的中心。例如,有学生仅仅依据“猫循着歌声,发现小鸟,将其吃掉”这一情节,  大谈特谈猫的狡猾,谈人的防范心。

     (2)瞻前不顾后,偏离题旨

   找准了关键语句、重要细节,却没有整体把握,而只是孤立的片面的解读,  曲解了材料透露出的重要信息。例如,有学生依据“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在牛粪  中唱起歌来”,竟然得出“不能满足现状”、“人生要有追求”等立意。

   (3)偷换概念,曲解寓意

   没能严格的依据材料概括信息,而是加入了自己先入为主的一些判断、认识,  因此,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偏离材料旨意的。例如,依据“牛救

了被冻僵的小鸟”,得  出“无心的举动也可能会惠及他人”的立意。

   【应对措施】

   找出寓言故事中的不同主体,并严格依据材料概括出不同主体的故事情节,  依据概括出的信息,瞻前顾后,整体把握,选择最适合立意的角度。

   2.诗歌类

   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  出诗的意蕴,把握住诗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如: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但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  定文体,确定标题。

   【点拨】

   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小诗,作者抓住露珠这个意象来观照和反映人生,次  要的意象是枫叶和荷花。

   从露珠的角度来看,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由此及彼,我们可  以联想到有人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要  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为题展开。

   从叶和花的角度来看,枫叶的颜色为红色,荷花的颜色为白色,不同的背景  使相同的主体呈现不同的状态,由此,似乎也可以从“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品性,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环境改变人生(包括写家庭教育、社会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都可以)”、“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方面立意„„

   【失误回放】

   (1)另起炉灶,抛开材料

   完全抛开小诗来立意,如谈“母爱”、“孝心无限”„„

   (2)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审题不够全面,例如:只讲“眼泪”,与枫叶、荷花、露珠完全脱离;只着  眼于露珠或枫叶、荷花;寻找真正的枫叶(荷花、露珠);社会的发展变化。

   (3)笼统含混,泛泛而谈

   例如,只是看到了“露珠”在“枫叶”和“荷花”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据  此立意“人生具有两面性”、“选择人生”,却没有深入探究造成“露珠”不同状态的原因  ——“枫叶”和“荷花”(环境)的影响,因此也偏离了题旨。

   【应对措施】

     诗歌的解读方法,不好一概而论。有的可以抓住不同主体,类同于寓言故事  类作文材料的解读;有的要分层,分析各层间的关系;有的要抓住关键句子,反复品味。要  真正抓住诗的主旨,准确立意,关键还在一个“活”字。

   当然,以上只是新材料作文的常见类别,不能涵盖所有类型。就审题立意的  失误原因而言,各种类别的作文题目仍需具体分析,应对措施不可一概而论。唯有将各种审  题立意方法融会贯通,才能走上准确审题立意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