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智 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 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 感 。 ”
阅读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任 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松江区的作文看上去并不困难,因为立意选取没 有难度,做人嘛,总是要选择做一个智者,充分的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享受生命。
所以这个作文难就难在,要怎么从“智者”的角 度出发,完成这篇作文。
下面给出几个可以的角度。供大家参考。
1、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智者。享受生命,而不是 被生活所累,庸庸碌碌地度日,被偶尔空闲出的闲暇支配的不知如何是好。
2、智者处于世,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 享受生命。
3、从反面入手,以愚者的无知,衬托智者的睿 智。低级趣味的游戏只是短暂的欢愉,欢愉过后难免更为寂寥,而智者的生活,却是长乐长 安的。
„„„„
行文时,可加入个人的亲身经历,或是历代人物 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2、 对于未来,有人憧憬,有人 茫然,有人畏惧„„而英国哲学家C·S·刘易斯说:“未来就是某种每个人都会以每小时六 十 分 钟 的 速 率 达 到 的 所 在 , 无 论 他 干 些 什 么 , 无 论 他 是 谁。”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 文章阐述你的见解。
要求:(1)自拟题目;(2)全文不少于800 字; (3)不要写成诗歌
【 立 意 解 析 】
本文旨在 探讨“ 对未来的 态度”。
对于未来,你可能憧憬,可能茫然,可能畏惧„„ 还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心态。
而材料中给出的英国哲学家对于未来的看法,则 带有一种“命定”的含义。无论你在做什么,也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未来总在那里,你总 能到达。
理解了题干,我们可以沿着题干来拓宽自己的思 路。
首先,你得明确自己对于“未来”这个词在心中 的定位。
1、你对未来憧憬——你憧憬的是什么?未来有 哪些东西值得你憧憬?
2、你对未来感到茫然——没什么不可以。你的 现实决定未来的大部分走向,凝聚出你感到茫然的“点”,你可以一一阐述。
3、你感到畏惧——你害怕社会太过现实?害怕 自 己 长 大 得 太 快 ? 害 怕 未 来 的 某 一 天 , 你 会 遗 失 了 本 真 的 自 己 ?
4 、 其 他 心 态 —— 感 受 真 实 即 可 。
其次,不能把作文单单地停留在感受上,必须从 感受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态度”上。
这时候英国哲学家的那段话就能够给你启示。 “未来”在你心中,究竟是“命定”的存在,还是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新 世界”。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若你憧憬未来,你必将为你 所憧憬的付出努力。若你对未来感到茫然,你不能沉迷与混沌,须在茫然中寻找希望和继续 下去的勇气。即便你畏惧未来,未来也必然会到来。然而他以什么样的姿态到来,你依旧可 以左右一二。
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未来有不同的看法,但作 文的立意尽量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
通过对未来的态度,来确定你文章的标题,如某 考生的:《未来,为我而来》
3、 以“路”为题,写一篇不少 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立 意 解 析 】
命题作文的难度一般来说都小于材料作文,因为 可以从题目的这一个字上生发出千百种不同的思路,每一个思路都能生发。
相对材料作文给出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言,“思 路广” 是最 大的 优势。(当 然, 这点 要针对 “有 思路 ”的小 伙伴 而言)
一般看到命题作文的题目,沉思一分钟,你脑海 中必然会有关于这个字或者这个词的相关俗语、谚语、成语、名言警句等等跳跃出来。如果 你想了超过3 分钟还是一片空白,那你不是太紧张,就是„„(所以脑子里多存一些好句子 是多么重要啊!!!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说 回 这 个 题 目 , “ 路 ” 。
从最为贴切的人生经历而言,可以有:成长之路、 奋斗之路„„甚至具体你每天都要走的一条路。走在这些路上,你成长的点滴,你奋斗的艰 辛,你一步一步走过的体会,那些得到的,或是遗失的,都可以是行文的资本。
换个角度,从宏观一点的思路,路可以是国家、 民族、信仰的路,为着一个信念,你走上这条路。是这条路影响了人生,还是人力让这条路 变得不同。
此外,“路”的本身,还有很多种。例如阳关道、 独木桥,有的路让人趋之若鹜,有的路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站在分岔路,你如何选择人生; 遇到绝路,是否又能够逢生。
总而言之,“路”这个词,还是与我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的。无论你选择哪一个角度去阐释这条“路”,最好都要在收尾的时候或明确,或暗 示地表明你的态度。
“路”可以有千万条,走路的方式也可以有千万 种,你如何选取,如何对待,至关重要。
4、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 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淡放下。历代许多士人深受其浸润。当今社会也有不少人经常提及这 些话题。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 章。
要求:(1)不少于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 (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 立 意 解 析 】
杨浦区的作文题,简单明细,个人认为不难下笔。
首先,简单明确材料给出的两个角度。
1 、 儒 家 提 倡 的 积 极 进 取 。
2 、 道 家 主 张 的 看 淡 放 下 。
这两种思想,哪一种是你所认可的,你可以选取 其中一种,来表达你的感受。
当然,你也可以深入探讨两者的关系,你可以不 否定其中一种,也不认可其中一
种,怀着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你认可其中的一种,那么可以结合你自身的 经 历 体 会 去 具 体 阐 述 你 的 理 由 , 并 适 当 选 取 材 料 佐 证 。
如果你选择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选用的佐 证 材 料 也 需 要 两 面 俱 到 , 难 度 相 对 就 大 一 些 , 可 能 “ 歪 楼 ” 。
此外,材料中还提到“历代许多士人受其浸润”, “当今社会也有不少人提及这个话题”。不论是历代士人的思想还是当今社会的言论,都可 以作为你所选取角度的论据。
一个人选择一种思想,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你 对你所举的例证了解细致,那么不妨可以挖掘的深一些,比如:某个人积极进取,最后如何 了?某个人看淡放下,最后又如何了?
如果文章中的反例成功,那么儒家和道家的辨证 关系,你就明白一二了。
5、 近日,上海发生一起车祸。 电瓶车驾驶者魏先生被撞倒在地,周围的人纷纷拨打电话求救,一名外国女子走到他身边, 用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不断地鼓励他,直到救护车赶到。事后她对周围的人说:“我既不 是医生,也从来没有做过护士,我只是看见他非常的痛苦,没法动弹。地上非常冰冷,我觉 得握住他的手可以让他暖和些,舒服些。”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 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 字; (3)不要写成诗歌。
【 立 意 解 析 】
这是一则实事材料,讨论的是近来炒得比较热烈 的话题。(可见材料作文不光是名人名句的生发为主,实事也可以被充分利用)
从材料中看,当遇到“车祸被撞”者倒地不起时, 围观人群的态度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动口不动手”的电话求助人群,一类, 是 以 外 国 女 子 为 代 表 的 “ 亲 身 实 践 ” 来 帮 助 他 的 人 。
我们不能简单片面的去说哪一种人的做法才是正 确的,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是有利于事情发展的。
所以,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简单归纳,能用于行文 的角度大致有三。
1、从宏观来讲,可以讨论“分工”的问题。
遭遇车祸时,打电话求助的人和亲身实践抚慰的 人,都是具有存在意义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需要有人打电话报警求助,而在等 待救援的时间里有人走上前去抚慰伤者,则是更好的心灵陪伴,有那么一丝“锦上添花”的 效果。
2、从个人角度来看,可以讨论“理性”与“感 性”的问题。
第一反应打电话求助的人,是理性的。我们需要 理性的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决断。同时也需要感性的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心灵的 慰藉。在人生道路上也同样如此,理性把控生活的大方向,感性在很多时候,让生活更为丰 富多彩,灵魂更为美好。
3、可以结合实事,“碰瓷”事件来深入探讨。
为什么围观群众大多采取口头上的电话求助,却 很少有人上前亲身帮助地实践,反倒是外国朋友走到了前面。这与国家社会的大环境也并不 是毫无联系。“碰瓷”的人越来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人想要保护自己不受这类意外的“再次 伤害”。因此采取更为保守的帮助方式,既能帮助伤者,也能保护自己。
我们不能批评他们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是淡漠的, 他们也切实的起到了帮助的作用,甚至这种帮助比“抚慰陪伴”来的切实很多。然而“碰瓷” 引发的诸如此类的风气,则是需要改进的。
这篇作文的立意大致就解析到这里,从这个范围 内 生 发 出 的 相 关 角 度 , 只 要 切 合 题 意 , 应 该 就 不 会 有 大 问 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