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巧

   2011   年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巧     

      

    一、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  结 合    

    所谓理例结合,  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  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  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  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  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  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  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  “  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  了。  ”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  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  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  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 上 面 文 段 中 , 围 绕    “  健忘  ”  这个主题,作者精  心选材,通过  “  爱迪生  ”“    牛顿  ”  的事例说明  “  健忘      ”   的 涵 义 、 范 围 , 之 后 又 引 用 孔 子的 话 说 明    “  忘不一定是坏事  ”  。这些  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  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  素 材 加 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  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  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  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  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  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  “  糖醋鱼挺好吃的,  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  ”  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    “   你 要 是 喜 欢 , 每 次 回 家 我 都 给 你 做 。    ”  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  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  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  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  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  “    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  „„”  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  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  “  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  我都给你做。  ”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  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  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  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  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  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  理 活 动 。 这 样 一 来 , 母 爱 就 表 现 得 更 加 具 体 真 实 也 更 加 强 烈 了 。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  上 精 心 加 工 , 使 看 似 平 淡 的 素 材 , 熠 熠 生 辉 。 请 对 比 以 下 文 段 。     

    

    (  1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  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  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   

        (  2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  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  舞弄影,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  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  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  2  )比例  (  1   )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  (  2  )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  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高考作文  素 材 应 用 技 法 之 组 合 排 比    

         素材 应用中 的  “   组 合排比    ”  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  可以称做  “  多料合用  ”  。这  里所说的  “  多料合用  ”  不是  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  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  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  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  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  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  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  得意。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  南,终老于斯。(节选自  2006  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  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  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  “  

历经商场的  风风雨雨  ”  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  经  “  仕途得意  ”  的文人官宦。  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  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  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  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高考作文  素 材 应 用 技 法 之 避 熟 求 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  “  发展等级    ”   部分有  “   材料新鲜    ”  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  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  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  “   重复昨天的故事    ”  ,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    “   李 杜 文 章 万 古 传 , 至 今 已 觉 不 新 鲜    ”   ,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    “   文 章 合 为 时 而 着 , 歌 诗 合 为 事 而 作 。    ”  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  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  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 一 名 同 学 写 以   “   考 验    ”  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  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  ——  云南省宝山市    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  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  怕,买不动,难不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  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 样 的 事 例 , 贴 近 现 实 , 时 代 感 强 , 令 人 欣 喜 。     

    五、高考作文  素 材 应 用 技 法 之 对 比 映 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  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  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  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  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  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    “  无反则正不显  

”  ,正  反 一 对 比 , 人 们 就 会 更 清 楚 地 发 现 真 理 , 认 清 事 物 的 本 质 。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  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  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  „„  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  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  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  (选自  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  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  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高考作文  素 材 应 用 技 法 之 故 事 新 编    

         话 题 作 文 允 许 编 故 事 , 利 用 古 典 名 著 等 进 行    “  故事新编  ”  近年来大行其    道 。 严 格 意 义 上 讲 ,   “   故 事 新 编    ”  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文  体,大致上属于小说。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  可 以 在 新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使 故 事 增 加 许 多 趣 味 性 , 令 人 爱 读 。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  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  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  的一声  “  林妹妹  ”  时,我的  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  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   《宝钗鸣冤》湖北考  生  )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  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  “  为宝钗鸣冤    ”  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信服。  考生从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下,充  分运用名着的相 关材料, 为自己考场 作文的中心 服务,是难 能可贵的。     

    七、高考作文  素 材 应 用 技 法 之 扩 展 素 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  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  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  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  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  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大量事实证明  “  艺术  是靠想象而存在的  ”  (高尔基语)。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  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  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2003  年高考河北省优秀作文  《楚王的忏悔》,扩充的是教材《史记  .  屈原列传》中有关楚  怀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怀王是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对其所用笔墨较少,人物  形象比较单薄。在作文中,考生却把楚怀王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为他添加了许多心理描写:    “  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    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    ”“   我 真 是 太 糊 涂 了 。 我 为 什 么 要 轻 信 我 的    ‘  爱妻  ’  ,轻信这个蛇蝎女  人 ; 我 为 什 么 要 放 逐 我 的   ‘   三 闾    ’  ,放逐这位忠心爱国的贤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  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泪珠悬挂处的深情  „„”  在怀王的  矛盾思想、心灵忏悔中,点明了  “  感情亲疏不同导致了认知  错误  ”  的主题,使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     

    八、高考作文  素 材 应 用 技 法 之 旧 例 翻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