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先读后写: 履 行 责 任 义 务
主题阐述
责任,是人分内应做的事情;责任, 是人为人处事的准则。“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为人父母,养儿育女是责任;身为子女,孝敬父母是责任;经商开店,诚信守法是责任;悬 壶行医,救死扶伤是责任;站在讲台,教书育人是责任;头顶国徽,秉公执法是责任„„责 任是杨业功用赤胆忠心浇铸的共和国和平之盾,责任是马祖光在实验室里以生命之火散发的 科学之光。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映射着人生的意义。
“责任所系,人人有份;履责担责, 人所必为。”今天,责任还有另一种境界,它不是个人感情宣泄的嗟叹,不是个人好恶得失 的呻吟;它是我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历史的沧桑,是我们用勤勉的双手呵护质朴的良知,是 我们用沸腾的热血浇灌优良的传统„„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 责任,不仅仅是仁人志士的慷慨悲歌和壮烈义举,而且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常常温习 的一课。让我们在全社会共同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负责任光荣,不负责任可耻。
原题回放
最美丽的传承
——解读“八零后”青年的爱国主 义精神
万一
5 月 4 日 ,一个光荣的日子,一个 青年人的节日。
89 年前的激扬呐喊 犹在耳畔,我们却已进入了一个“ 80 后”逐渐成为我国社会 青年主体的时代。“ 80 后”用一份份精彩的答卷,让人们摆 脱了一度对他们的疑虑和担忧。在 5 月的鲜花再次盛开的时刻, 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种最美丽的传承: 89 年前的那股爱国主 义热流依旧奔涌在这些接过历史火炬的青年人的血脉中,他们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方式弘 扬着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
近年来,人们常常听到对 “ 80 后”青年的质疑声:普遍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 他们有的热衷于游戏,有的沉迷于网络„„“正因为‘ 80 后’ 的这些表现,曾经让人为之担心:‘ 80 后’青年能否传承爱 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能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引领开拓创新的时 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
就在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 火炬能否传承到“ 80 后”手中的时候,围绕着另外一把火炬 的传递发生的故事回答了这些疑问。
当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 到 “ 藏 独 ” 等 反 华 势 力 的 野 蛮 阻 挠 时 , 全 世 界 的 人 们 见 证 了 以 “ 80 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人的力量。
圣火所经之地,留学生们自发地组 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与企图捣乱的反华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互联网上, 他们用事实和证据批驳和揭露某些西方媒体的谎言„„
和历史上许多危难时刻一样,中国 “ 80 后”的青年一如先辈们为国挺身而出,“中国”二字成 为他们心中的最重。
“当代表着爱与和平的圣火,受到 一些专门抗议者的侮辱时,我认为这侮辱不是给中国的,而是给全世界所有热爱奥运的人民 的。”
这 是 4 月 19 日在法国巴黎共和国广 场 , 出 生 于 1982 年 的 中 国 留 法 学 生 约 20 分钟的流利法语演讲中的一段话。这段演讲甚至在一些法 国人当中引发了思考和反响。
这篇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 演讲人李洹,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时,很直接而简明地回答:作为一名中 国人,我有责任这样做。
出 生 于 1980 年的武汉大学研究生刘丽冰说:“我天天关注火炬的传 递。我越来越从骨子里觉得:祖国的强大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我们有责任承担起‘爱国’ 这个命题所有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必须这样做。”
“ 80 后”:爱国,炽热而不失理性。
“ 80 后”的中国青年,爱国心和爱国情是炽热的,这种炽热让世人感受到新一代中国青年巨大的 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同时,“ 80 后”的中国青年在爱国心的引领下,又体现出了时代所特有的理性和理智。
“我觉得,爱国需要理智地思考。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感觉海外华人这个群体,身后 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看清自己的大方向,脚踏实地地做自己 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生气转化为一种动力,投入到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去,抓紧每一分钟时间, 来建设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激情演讲《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 李洹如是冷静地回答关于下一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这个问题。
“ 如 果 问 ‘ 80 后’青年的爱国到底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的话, 我觉得就是‘理性爱国’这四个字。”他说。
在一系列的举动中,我们一方面能 够感受到“ 80 后”那么热烈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我 们更惊喜于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说: “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情怀炽热而行为理智,‘ 80 后’ 的青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充满希望的一代。”
[ 注 ] 文 中 “ 80 后 ” 指 出 生 于 1980 — 1989 年间的中国青年。
(选自“新华网”,有删节)
1. 本文着力阐述的 观点是什么?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 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观点和态度, 有时比较明显、集中;有时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概括。
失 误 分 析 : ( 1 ) 理 解 不 全 面 。 考 生 只 抓 住 “ 5 月 4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大做文章,没有联系文章其他的内容。( 2 )论点概括不全面。 考生受文题的影响,得出了“‘ 80 后’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的答案,这个答案是个短语,根本不是句子,故不能作为论点。
参 考 答 案 : “ 80 后”青年爱国不失理性。
2. 作者用哪些事例 证明自己的主要观点?请概括回答。(至少概括三个)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 容和结构的概括和理解能力。解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事例”来组织答案。答题前,考生要 搞清一个概念:所谓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一个人的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一类人的事例。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对事例的概念 理解不准确,只在文章中找到具体人的事例,而遗漏了概括的一类人的事例。
参考答案:留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为 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与企图捣乱的反华势力作斗争;在互联网上,用事实和证据批驳 揭露西方媒体的谎言;李洹用法语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作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 李洹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作为中国人有责任这样做等。
3. 作 者认为 “ 80 后”青年爱国的独特方式是什么?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 要句子的提取与归纳能力。文中和“独特方式”有关的句子有三句。很明显,前两句只是特 征的表述,而不是具体方式的表述,只有第三句是具体方式的表述。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没有理解题干 要求,错把特点当成具体方式。
参考答案: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 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
4. 文章写了人们对 “ 80 后”曾有的疑虑和担心,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 分析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回答时,一定要兼顾全篇。从全文来看,可以看出它是为突出主 旨作铺垫。
失误分析:有些考生没有兼顾全篇, 只看到局部,所以答案不完整。
参 考 答 案 : 为 下文 突 出 “ 80 后”青年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捍卫祖国利益的可贵 品质作铺垫。
名篇赏析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肖复兴
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怪得很,我还是在梦中常常见到,而且是那样清晰。一个人 与一个人的生命是这样系在一起,并不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记得那一年母亲终于大病初愈了, 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一直躺在病床上,母亲消瘦了许多,体力明显不支,但总算可以不 再吃药了,我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记不得从哪一天的清早开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动静弄醒, 有些害怕。因为母亲以前得的是幻听式精神分裂症,常常是在半夜和清晨时突然醒来跳下床, 我真是生怕她的旧病复发。我悄悄地爬起来往外看,只见母亲穿好了衣服,站在地上甩胳膊 伸腿弯腰,有规律地反复地动作着,显然是她自己编出来的早操。我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 母亲知道锻炼身体了,这是好事,再老的人对生命也有着本能的向往。
大概母亲后来发现了每早的锻炼吵 醒了我的懒觉,便到外面的院子里去练她自己杜撰的那一套早操。她的胳膊腿比以前有劲儿 多了,饭量也好多了。正是冬天,清晨的天气很冷,我对母亲说:“妈,您就在屋子里练吧, 不碍事的,我睡觉死。”母亲却说:“外面的空气好。”
也许到这时我也没能明白母亲坚持 每早的锻炼为了什么。后来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妈,你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 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话说得我的心头一 沉,我才知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她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是这样的直接和明了。在以后 的很多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这话和她每天清早锻炼身体的情景,便常让我感动不已。 一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给孩子添一点儿累赘。母亲是无疾而终,临终的那一天, 她都将自己的衣服包括袜子和手绢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门里。
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 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将她的爱通过生命的方式传递。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是自己 的亲人。只是有时我们不那么想或想得不周,总以为生命是属于自己,自己痛苦就痛苦罢了, 而不那么善待甚至珍惜,不知道这样是会连及亲人的,他们现在会为我们日夜担心,日后会 为我们辛苦操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人,我的弟弟就是其一。他饮酒成性,喝得胃出血,一 边吃药一边照样攥着酒瓶不放。大家常常劝他,他却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止一个人说他:“你 得注意点儿身体,要不会喝出病来的,弄不好连命都得搭进去。”他却说一句:“无所谓。” 照样以酒为乐,以酒为荣,根本没考虑到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包括我在内,我们也会是那样轻 巧的无所谓吗?他连起码想想如果有一天真是喝出病来不可收拾的时候会给亲人带来多少痛 苦都没有。
每次看到他这样子,我便想起母亲, 我也曾将母亲当时锻炼的情景告诉给他,但似乎他无动于衷。想想,他没有亲身感受到那情 景,母亲每天清晨锻炼身体而想着包括我和他在内的孩子的当时,他喝酒喝得正痛快淋漓着 呢。或许,这就是孩子和母亲的区别。只有孩子才始终是母亲的连心肉,孩子脱离母体之后 总以为是飞跑了的蒲公英,可以随处飘落而找不到了根系。
我们常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感情是可 以相通的,其实,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连的。
(选自《时文选粹》)
特色赏析
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善待生命的态度, 提出自己对生命的看法:生命不仅属于自己。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母亲大病以后坚持锻炼身体 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不想给孩子们添累赘。作者因此认识到: “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将她的爱通过生命的方式传递。”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 是自己的亲人。”从而得出“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实,一个人和一个人 的生命更是可以相连的。”作者的这种感悟不是简单从家庭爱的角度而是从生命责任的角度 提出来的。
生命是弥足珍贵的,特别是当它和 众多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尊重自己的生命就是尊重别人的生命。尊重生命也就是承担 着家庭的责任,这应该是我们读过本文后的感悟。
强化训练一
职责有界
王悦
我经常进出医学院附属的儿童医院, 与那里的医生、实习生接触频繁。负责接待我的马罗尔医生手下有两个实习医生,一男一女。 接触多了,我发现二人的工作态度有天壤之别。男实习生纳特总是神采奕奕、白大褂一尘不 染。女实习生埃米则总是马不停蹄地从一个病房赶到另一个病房,白大褂上经常沾着药水、 小病号的果汁和菜汤。
纳特严格遵守印第安纳州的医生法 定工作时间,一分钟也不肯超过。除了夜班,他不会在上午 8 点前出现,下午 5 点之后便踪影全无。埃米每天清晨就走进病 房,有时按时回家,有时却一直待到深夜。
虽然见面时,纳特总是神闲气定, 平易近人,但我觉得他对医生的责任划分得过于泾渭分明了。我不止一次听他说:“请你去 找护士,这不是医生的职责。”埃米正相反,她身兼数职:为小病号量体重——护士的活儿; 给小病人喂饭——护士助理的活儿;帮家长订食谱——营养师的活儿;推病人去拍 X 光片——输送助理的活儿。
医学院每年期末都要评选 5 名最佳实习医生。我想埃米一定会入选,医生如果都像她那 样忘我就好了!但评选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埃米落选了,纳特却出现在光荣榜上。这怎么 可能呢?我找到马罗尔医生,问他是否知道最佳实习医生评选的事。“当然知道,我是评委